极光新闻客户端消息(新闻联播):技术改造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,是保持制造业旺盛生命力的关键密码。系列报道《制造到“智”造》来看黑龙江如何构建“点线面”结合的技改体系,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,着力促进传统产业“脱胎换骨”,新兴产业“强筋壮骨”。
走进康隆药业的智能化车间,四条斥资1300万元焕新升级的生产线。明星产品强力枇杷露的产能即将翻番,牢牢占据全国细分市场的“半壁江山”。十多家药企组成的“取经团”穿梭其间,亲身感受技改带来的澎湃动能。
在黑龙江倾力打造的另一家“技改样板间”--哈尔滨三联药业,一场关于智能技改成效的恳谈会上,企业代表们同样满载而归。
这种“眼见为实,看样学样”的沉浸体验,正是黑龙江点燃千企万厂智能化转型的“燎原火种”。走进哈尔滨吉星机械工程有限公司的数字化工厂,工业机器人正以微米级的精度,浇铸着汽车关键铝合金铸件。这种“以铝代钢”的轻量化核心部件,曾是国内厂商难以逾越的技术鸿沟。董事长吉泽升海外归国创业,凭技术深耕崭露头角。然而,叩开丰田合作大门的珍贵机遇,却伴随着近乎苛刻的“零缺陷”挑战。
吉星机械破釜沉舟,砸下重金升级产线、引进技术,誓要啃下这块“硬骨头”。曾被质疑的“小作坊”,成功蝶变为丰田全球一级供应商。
吉星的璀璨星火,也是黑龙江万千制造企业“点上突破”的鲜活写照。一场以“点”燃“面”的智能化革命,正席卷龙江大地,数字之光照亮万千车间:在东北轻合金,“一张铝板”精工锻铸的背后,是七十年老牌铝企淬火重生的“数字筋骨”;在牡丹江恒丰纸业,“一张纸”轻盈诞生的背后,是“数字孪生”工厂的无形之手在精妙运筹;在佳星玻璃,“一块玻璃”背后,是第二代浮法工艺技术的迭代升级;在建龙西钢,“一块钢”背后藏着首批“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”的硬核实力。
截至目前,黑龙江已累计培育省级数字化车间、智能工厂335个,企业生产效率平均跃升超20%,制造业的“筋骨”正在“点”的突破中日益强健。
技改升级,从来不是一家企业的“独角戏”,而是全产业链的“协奏大合唱”。从航空航天、高端装备、新材料到生物医药、电子信息等产业,数字化浪潮奔涌向前。然而,陈旧的物理空间,却日益成为束缚“新技术”落地生根、“新产业”展翅腾飞的桎梏。作为国内脂肽生物表面活性剂的领军者,大庆华理生物原有的老厂区,空间局促、设施陈旧,难以承载企业日益壮大的研发计划与先进的生产线需求。面对这一瓶颈,企业斥资5.2亿元启动搬迁扩建项目。
大庆高新区创新推行“管委会+公司”模式,剥离社会职能,聚焦市场运营,为入园企业提供“全生命周期”服务。
随着“点”上强基固本,“链”上协同发力,“面”上格局豁然开朗——“3+3+N”智能制造生态圈蔚然成势。哈尔滨、齐齐哈尔、大庆,先后跻身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、牡丹江、佳木斯、鸡西获评省级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。全省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达超51%,提前完成“十四五”目标。近三年,全省累计为制造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升级兑现政策资金超10亿元,惠及企业601户次,带动企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改造投入近50亿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