极光新闻客户端消息(新闻联播):黑龙江制造业的“智”造转型,藏着一套精妙的“减负术”——政策松绑资金链,服务打通中梗阻,数据激荡新动能。系列报道《制造到“智”造》,来看黑龙江如何为企业卸下传统生产模式的重负,在技改升级的浪潮中轻盈转身,加速奔跑。
在哈尔滨工大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研发试验总部基地,5颗待发卫星正在实验台上“同台联调”,1颗在环境舱中接受检验,还有10颗新星的设计蓝图呼之欲出。作为黑龙江卫星制造的唯一“链主”企业,手握100多颗卫星订单,工大卫星正站在商业航天的黄金风口。而推动数字化转型,正是其撬动全省卫星产业链协同发展、支撑国家大规模星座组网的关键一跃。
这家成立仅四年的“太空新锐”,其“智”造加速度的引擎,正是刚刚投用的数字化柔性工厂。然而,最初这座投资数亿元的“太空工厂”,险些止步于“纸上蓝图”。
转机,源自一场“及时雨”的降临。近千万元的试点资金提前到账,为企业解了燃眉之急。这样的“雪中送炭”并非个例。作为全国首批制造业新型技改试点城市,哈尔滨已将超9200万元“真金白银”精准滴灌到16家技改企业,助力它们在“智”造的赛道上全力冲刺。
资金难题的破解,黑龙江的探索远不止于政府“输血”。在哈尔滨开发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,总经理陈晓宇展示着一份特殊的“抵押清单” :某食品厂的生产线实时数据、某机械厂的订单履约记录、某电子厂的能耗监测报表...这些无形的信息流,正成为撬动融资的“硬通货” 。
依托“数据资产贷”、“数转智改贷”等创新金融工具,全省已有600多家企业凭借“数字家底”,换取了宝贵的“技改弹药”。在龙哈智能产融云平台上,超过80亿元的智能评审资金如“源头活水”,精准灌溉最渴求资金的技改项目。每一笔数据资产都拥有专属“身份证”,权属清晰、价值可估。
企业的“智”造征途,绝不是智能设备的简单堆砌,巨资引入的智能设备,如果缺乏协同就会沦为信息孤岛。突破,需要一场触及筋骨的系统性重塑。在黑龙江方略软件开发有限公司,一张张为企业量身定制的数字化转型路线图,正在为“智”造升级找准方向。
在哈尔滨创润新材料有限公司的车间里,44台熔盐电解炉正炼制着纯度99.99%的高纯钛——这种曾被日美垄断的“工业细粮”,如今正从这里流向芯片、半导体等高端领域。从20天压缩到5天!这是“企业出题,政府解题”,服务“减负”催生的“加速度”,也是将“规划图”转化为“实景图”的关键支撑。如今,这家全球最大的高纯钛生产基地,技改项目已完成过半,成效立竿见影。
顶层设计与政策协同,正是龙江“减负术”的根基。黑龙江省以《工业振兴20条》举旗定向,《千企技改行动》精准落子,创新推出靠前激励政策,撬动市县配套加码,并联通首台套、节能降碳、数字车间等多项奖补,形成“多维政策包”的叠加赋能效应。